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将非正常运行!
高三全日制招生
新闻资讯
四川这对夫妇倾尽所有在大山里呆了18年,801个留守儿童叫他们爸妈!
2018-12-10    |   文章来源:    |  分享到:
0

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关键词:四川,留守儿童,教育孩子,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因为贫困失学,让他们学习知识,长大后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元顶村小学,乡村教师陈果、张蓉夫妻俩不仅是801名留守儿童的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果爸”“张妈”。18载坚守大山,他们早已成了山里留守儿童最亲的人。

乡村教师夫妻坚守大山十八载,成为801名留守儿童的爸妈

偶然看见失学儿童 夫妻毅然回到深山

两位60多岁的老人带着两个孙子来到田间,兄弟俩在一旁玩着泥巴,老人则开始干农活。不一会儿,弟弟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着了。这时,累得满头大汗的老人默默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孩子身上,吩咐哥哥照看着,自己则继续忙碌着……这是1999年陈果、张蓉回乡探亲时看到的情景。彼时,高中毕业的他们在巴中市开餐馆、做服装生意,生意还算红火。正是这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两人的生活。

“回农村办学!”在本应该读书的年纪,却只能在田沟玩泥巴的兄弟俩触动了他们柔软的心灵。陈果正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回想自己上学时,他常常需要走50公里才能到县城的学校,家乡的同伴不乏因为这样的距离而失学。“要让孩子有书读!”夫妻俩一拍即合,没有教室,自家堂屋还算明亮;没有操场,院坝拾掇拾掇刚好能用……于是,夫妻俩就这样开办了乡里第一所家庭式私立学堂,正式开始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张蓉回忆,当时两人一年能存两三千元钱,这一次办学花费的两万元几乎是两人当时所有的积蓄。

“以校为家” 夫妻俩18载坚守大山  

学堂办起了,一开始,夫妻俩只负责学生们的课。但时间久了,张蓉发现不少学生家住在很远的地方,走山路常常需要大约2小时左右的时间,吃饭成了孩子们的一个大问题。这时,不少家长提出能不能每天让孩子带上米和菜,由张蓉帮忙做饭。张蓉想了想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夫妻俩开始在教学之余,绞尽脑汁为学生们做可口的饭菜。鸡蛋豆腐汤、烧茄子……他们每天翻着花样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做饭,这一做就是10余年。

后来,孩子越来越多,每天带来的食物质量参差不齐,家长提意由老师统一采购食物,每天收取学生5元的餐费。夫妻俩一合计,学生家里的情况都不太好,定了每人每天2元的餐费标准。每天2元,吃住都在学堂,这样的餐费标准夫妻俩坚持了多年,直到后来很多家长主动多缴纳餐费,餐费标准才“被上调”了一点。2005年,夫妻俩开办的学堂合并到元顶村小学,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以校为家”的生活。

“住在我家的留守儿童每期几十人。在这些留守儿童中75%的情况特殊,或孤儿,或非婚生子,孩子的心里存在各种阴影,也表现出各种怪异的性格和不良的习惯。”平时,张蓉给孩子们洗头、洗澡、洗衣服;陈果就烧火做饭搞后勤。

每周末,张蓉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丰盛的饭菜,打个牙祭;陈果则要把孩子们聚起来开会学习,通过谈心得、相互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们懂得自立自强,懂得感恩。

听到孩子叫妈妈 她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因为我们的用心付出,很快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生从本村扩展到附近十几个乡村,甚至有外县的也把孩子送过来,吃住都在我们这里。”张蓉透露,平常家长只负责学习费用和生活费,“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过年回不来的,孩子们就和我们一起过年。”

由于夫妻俩接收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他们把陈果、张荣当成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为缓解孩子们思家之情,张蓉每天晚上都会搂着好几个孩子入睡。“我宿舍旁边房间就是低龄孩子的宿舍,每晚我会唱歌、讲故事把他们哄睡后,自己再睡觉。”


第一个叫张蓉“张妈”的孩子,小名叫小利。5岁时,小利的爸爸去世,不久后,家里的房子也意外垮塌,小利的妈妈不得已只能外出务工。小利和弟弟只能寄养在张蓉这里。也是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安全感。“张妈!”小利7岁时,一次不经意的呼唤让张蓉心里一颤,此时张蓉已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当时心里觉得很温暖,感觉自己多了一个孩子,也多了一份责任,更多了一份欣慰。”张蓉说,做801个孩子的妈妈虽然辛苦,但听到孩子们叫妈妈的声音,她就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有白活。

如今,小利和弟弟已经在成都工作、生活,陈果、张蓉的另外100余名孩子也逐渐走向工作岗位,他们在用“果爸”“张妈”教会的方式,默默回报社会。


川越培训学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川越培训学校内部资料分享群

    


注川越微信公众号

【关注川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