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
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4-12-22
-
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试点院校遴选工作启动 2024-12-20
-
成都将新开40余条公交线路 2024-12-19
找准着力点强壮本科教育
2019-03-10 | 文章来源: | 分享到: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随着“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围绕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各地各校纷纷拿出真招实招高招,整个高教战线呈现出大力建设本科教育的良好局面。
当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强壮本科教育,提升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两会期间,来自高教战线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专业建设为一流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但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新的东西不会教、教的东西过时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难求。
“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课程设置不合理是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首先是很多本科专业设置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设置比例失调,而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其次,部分专业划分过细,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等。而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性课程的比例不够优化,导致学校的培养成效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不足以承担相关工作。
怎样优化专业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一方面,要加快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建设;同时压缩专业规模,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专业内涵,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本科专业体系。
她介绍,近年来,山东大学积极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学校申请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6个新工科专业,创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等16个新工科特色创新实验班。同时加强对传统工科专业新的改造与整合。例如,将材料类6个传统专业整合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个专业,机械类停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申请新增智能机械制造专业。
对接新时代新需求,天津大学坚持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学科专业优化和大类招生选拔两个机制,打破培养过程中的学科壁垒,转变‘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设置模式、培养模式,主动布局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
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课堂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然而在不少高校,课堂上学生睡觉、打游戏、玩手机现象并不鲜见;课堂纪律松散、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获取知识点的渠道都很多,速度很快,搜索能力也都很强,但人与人的差别最终是深度思考的差别,能不能深度思考,有没有培养出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说。
对此,四川大学以“教室革命”为突破口来推动本科教学改革。这几年,学校投入近3个亿,实现了全校80%、400多个教室改造,着力打造了智慧教室、互联网教室、案例教学教室等5类教室,全部实现25人以下的小班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师生点对点、面对面、互动式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物理空间的改造很快,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个本科教育的水平。”李言荣认为,对理、工、农、医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来说,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把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开展深度学习教育。这可能是未来大学、尤其是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
在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看来,教学改革的同时,课程改革也要跟上。“过去我们一直沿用苏联学科的划分方式,分为数理化工农医等;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也逐渐加入了最新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但是并没有本质的革新。社会需求是高度交叉不断变化融合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要更宽一点,而且要在课程中以变的方式教他们。”严纯华说。
“严”字当头挤出人才培养的水分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数名本科生转为专科生毕业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懒学、怠学甚至逃学现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本科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严在地大,是我们学校着力打造的一流本科品牌。”王焰新表示,“严”字当头不仅针对学生,也面向教师,展现的是对师生真切的爱,这种爱不是溺爱,是严管厚爱。
王焰新介绍,“严”字当头,即对学生严把培养关、过程关、出口关;对教师则强调严正师德师风、严把学术要求、严实育人使命。
“严把培养关,就是深入实施教学科研相融合、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培养模式,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严把过程关,就是通过制定课程考核纪律和学术规范等办法,让学生诚实守信、敬畏科学。严把出口关,全面取消‘清考’,让学生不再好混,同时建设学习支持中心,实施学业救济制度,解除学生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王焰新说,教师方面,一是强调严正师德师风,深入开展向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学习行动。二是严把学术要求,制定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严实育人使命,坚持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基本条件,增加“教学型”副教授高聘指标,设立教学奖和教学新秀奖,让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严管,而且要对学生厚爱。
“只有持续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让潜心育人的好老师尝到甜头、让忽视教育教学的老师尝到苦头,一流本科才有盼头。”王焰新说。
当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强壮本科教育,提升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两会期间,来自高教战线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专业建设为一流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但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新的东西不会教、教的东西过时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难求。
“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课程设置不合理是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首先是很多本科专业设置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设置比例失调,而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其次,部分专业划分过细,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等。而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性课程的比例不够优化,导致学校的培养成效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不足以承担相关工作。
怎样优化专业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一方面,要加快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建设;同时压缩专业规模,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专业内涵,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本科专业体系。
她介绍,近年来,山东大学积极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学校申请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6个新工科专业,创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等16个新工科特色创新实验班。同时加强对传统工科专业新的改造与整合。例如,将材料类6个传统专业整合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个专业,机械类停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申请新增智能机械制造专业。
对接新时代新需求,天津大学坚持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学科专业优化和大类招生选拔两个机制,打破培养过程中的学科壁垒,转变‘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设置模式、培养模式,主动布局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
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课堂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然而在不少高校,课堂上学生睡觉、打游戏、玩手机现象并不鲜见;课堂纪律松散、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获取知识点的渠道都很多,速度很快,搜索能力也都很强,但人与人的差别最终是深度思考的差别,能不能深度思考,有没有培养出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说。
对此,四川大学以“教室革命”为突破口来推动本科教学改革。这几年,学校投入近3个亿,实现了全校80%、400多个教室改造,着力打造了智慧教室、互联网教室、案例教学教室等5类教室,全部实现25人以下的小班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师生点对点、面对面、互动式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物理空间的改造很快,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个本科教育的水平。”李言荣认为,对理、工、农、医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来说,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把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开展深度学习教育。这可能是未来大学、尤其是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
在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看来,教学改革的同时,课程改革也要跟上。“过去我们一直沿用苏联学科的划分方式,分为数理化工农医等;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也逐渐加入了最新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但是并没有本质的革新。社会需求是高度交叉不断变化融合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要更宽一点,而且要在课程中以变的方式教他们。”严纯华说。
“严”字当头挤出人才培养的水分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数名本科生转为专科生毕业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懒学、怠学甚至逃学现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本科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严在地大,是我们学校着力打造的一流本科品牌。”王焰新表示,“严”字当头不仅针对学生,也面向教师,展现的是对师生真切的爱,这种爱不是溺爱,是严管厚爱。
王焰新介绍,“严”字当头,即对学生严把培养关、过程关、出口关;对教师则强调严正师德师风、严把学术要求、严实育人使命。
“严把培养关,就是深入实施教学科研相融合、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培养模式,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严把过程关,就是通过制定课程考核纪律和学术规范等办法,让学生诚实守信、敬畏科学。严把出口关,全面取消‘清考’,让学生不再好混,同时建设学习支持中心,实施学业救济制度,解除学生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王焰新说,教师方面,一是强调严正师德师风,深入开展向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学习行动。二是严把学术要求,制定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严实育人使命,坚持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基本条件,增加“教学型”副教授高聘指标,设立教学奖和教学新秀奖,让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严管,而且要对学生厚爱。
“只有持续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让潜心育人的好老师尝到甜头、让忽视教育教学的老师尝到苦头,一流本科才有盼头。”王焰新说。
【关注川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