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4-12-22
-
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试点院校遴选工作启动 2024-12-20
-
成都将新开40余条公交线路 2024-12-19
近几年,伴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数量不断的增加,并且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陪伴,缺乏父母的约束和父母的榜样示范,社会公益团体短暂的物质关爱不能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复杂的因素导致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处境相对较差,直接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场地、设备以及师资条件等建设不完善,不仅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优化。
(二)心理辅导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本身具有特殊性,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伴,交流的鸿沟和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在亲情方面的长期缺失,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感情无处依赖,自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如内向、孤僻、抑郁等,而农村寄宿制小学情况则更为严重,儿童一周内完全没有与家庭的交流联系,如果不能及时接受相应的教育引导,将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但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咨询老师,而一般教师接受的心理教育培训非常有限,难以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教育引导,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缺失,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剑走偏锋”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监护力度不足已经开始限制儿童早期人格的形成以及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的同时,不乏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公益团体的爱心救助,解决了一些留守儿童的物质困难,消除了学习的后顾之忧,但在多次爱心助学活动后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家庭长期贫困的现状无法得到缓解,爱心人士的绵薄之力对于长期物质匮乏的家庭来说可谓杯水车薪,短暂的帮助后儿童还是陷入到家庭贫困的担忧中;不仅如此,一些落后农村地区受到捐助的儿童及家长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自立更生努力改变困窘的现状,有的用爱心捐助的钱来奢靡享受,更甚者竟用于个人娱乐赌博的筹码,毫无感恩意识,让爱心人士及公益团体寒心。家庭关系失调的氛围中成长,必然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与智力发育,而留守儿童果然如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童的他律作用及榜样影响作用也逐渐丧失,严重限制了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改善,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启蒙教育环境。
(四)安全教育缺乏家庭保障
留守儿童安全事件频发,学校安全教育处处讲,时时讲, 并号召安全教育人人管,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轻视儿童安全教育和管理。放学回家后,留守儿童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去哪,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网络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全国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二位。此外,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因此,家庭安全教育得不到保障,加大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一)学校关注,责无傍贷
(1)学校加强价值观引导。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受教育环境,如结合我校红色文化为主题教育活动环境,结合本地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故事等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全校形成“弘扬革命风骨,争做励志少年”的校园文化氛围,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引导学生价值观的趋向认同,让其在活动中成长,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农村学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补充体音美专业教师,建设农村学校温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佩备。为儿童成长提供物质保障,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为家庭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其能够在学校接受住宿教育,在减轻家庭监护压力的同时,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结对帮扶,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从学校层面出发,将留守儿童与在校教师结成帮扶对子,让老师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帮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或班级内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调动他们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拉近留守儿童与同班同学老师的距离,拓宽与留守儿童交流的平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慢慢找回自信,树立学习信心,纠正不良生活学习习惯,一步步融入集体生活,走上童年的正轨。建立“代理家长”制度,通过代理家长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学业辅导。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专档,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4)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课外活动。学校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学校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5)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更加科学地实施心理疏导 。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一般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个性忧郁、容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促使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以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社会关注,助力成长
(1)社会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积极作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力度。
(2)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民间组织。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习的助学基金会,汇聚全社会有爱份子的力量,资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专家深入学校或家庭对留守儿童做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对症下药,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政府关注,正向引导
(1)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
(2)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棋牌室等,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其他长辈为儿童做出正确的榜样,才能够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如果家长行为不当,也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发育。所以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评选“和谐家庭”“最美家庭”“好家风家训”等,营造和谐的农村生活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在保障儿童物质生活基础的前提下,家长应该想办法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和交流,让儿童真正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教育,懂得感恩生活,进而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峻,其解决机制,需要教育部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不仅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身心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国未来的缔造者。
【关注川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